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长江科学院院报》“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智慧防治”专题征稿启事

[稿件来源]:信息中心 [作者]:陈敏 [发布时间]:2025-09-26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象事件频发,流域性洪水与城市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暴露了城市洪涝防控体系的诸多薄弱环节,凸显出加强统筹规划、深化流域外洪与城市内涝协同防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普遍应用的背景下,亟待加强城市洪涝及其与流域洪水耦合风险的精细化模拟与智慧防治研究,全面提升城市承灾体在面对内外洪涝威胁时的韧性,筑牢守护人民安宁的科技堤坝。

为深入总结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应对经验,推动城市洪涝系统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本刊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夏军教授担任特约召集人,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姚仕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夏军强担任共同召集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曾思栋、北京师范大学叶陈雷、清华大学李海潮、长江科学院李喆、湖北省气候中心秦鹏程、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欧阳硕、长江设计集团张睿、西南林业大学程清平、武汉理工大学周晗担任青年召集人,组织出版“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智慧防治”专题。现面向相关研究领域科技工作者公开征稿,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一、征稿范围

专题征稿范围(包含但不局限于)如下:

1.致灾机理与韧性评估

极端气象事件时空演变与洪涝致灾机理

下垫面变化对洪涝过程的影响机理

复合洪涝事件与多源致灾链耦合机理

流域、城市洪涝模拟与韧性评估

2.智慧监测与预测预警技术

城市水循环模拟技术

天-地-空一体化洪涝监测技术

高分辨率水文-水动力-调度耦合模型

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洪涝预报预警

3.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洪涝防治与水工程联合调度

城市洪涝实时调度与应急响应决策

海绵城市建设对洪涝灾害的效益评估

洪涝灾害与社会承灾体的人水关系

面向社会系统的洪涝韧性提升策略

 二、投稿要求

1. 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其他媒体上发表过。

2. 论文格式和投稿具体要求见《长江科学院院报》官方网站http://ckyyb.crsri.cn。论文均通过本刊官方网站在线办公系统投稿,投稿时请在题名处注明“城市洪涝专题投稿”。

三、征稿时间

征稿截止日期:2026年1月31日。通过评审并录用的专题论文将在《长江科学院院报》2026年上半年正刊以专辑或专栏形式发表。

四、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cjkb@163.net;联系电话:027-82829859(陈敏)。

 

《长江科学院院报》编辑部
2025年9月26日

附:专题召集人简介

 

 特约召集人

图片1.jpg

夏军,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安全研究院院长。1985年获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学位,曾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等职。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非线性理论、流域与城市水系统方法、长江模拟器及其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综合管理的应用,取得了系统性成果。成果应用到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以及西北地区水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及防洪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水工程管理等,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3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24年获刘光文科技成就奖和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在国际上,2009年当选为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现任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2019年被授予IUGG会士荣誉称号;2022年获国际水资源研究和环境管理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国际水资源协会周文德奖和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会士荣誉;被评价为“在发展水文科学和国际合作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应用他的研究和水文学知识,使得社会受益”。 

 

共同召集人

图片2.jpg

姚仕明,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水利部长江中下游河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科学院院报》编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水利部长江中下游河湖保护与治理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长江工程泥沙、江湖治理与保护、河流模拟技术、洪水风险评估与采砂影响论证、河湖健康与生态治理、水利政策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利行业科研专项、三峡后续科研与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科研等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奖、大禹水利科技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发表论文170余篇(SCI、EI收录40篇),出版著作8部,参编国家与行业标准6部,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23项,获水利先进实用技术5项。


图片3.jpg

夏军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长江科学院院报》编委。2015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及第13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主要从事水沙灾害模拟与防控技术研究,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SCI收录1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3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包括重点+中英“牛顿高级学者基金”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及其他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合作奖2项(均排名第1),省部级一、二等奖13项(其中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1,3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1、2、4)。


青年召集人(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4.jpg

曾思栋,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慧流域研究中心主任,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长期从事水资源配置、水旱灾害防御、生态水文研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先导A类“长江模拟器模型集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承担了国内外多个大中型流域规划、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件,参与撰写标准2项,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重庆市创新争先奖先进集体、长江科学技术奖、湖北省科技期刊百篇优秀论文奖等,研究成果在全国多家单位中得到推广应用,被列入《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等。担任《长江科学院院报》《Journal of Earth Science》《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学杂志》《水利水运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青年编委,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河湖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利部数字孪生三峡建设专家、重庆水文学会理事等。


图片5.jpg

叶陈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流域城市洪涝模拟系统FLOWS、FLOWS-CS核心开发人员。主要从事流域城市洪涝过程模拟、水文水动力模型开发、洪涝智慧调控、人水耦合与社会系统、AI与机理双驱动等相关课题研究。担任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损失核查评估专家;《水利发展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ydrology》等SCI/E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城市洪涝协同治理与韧性城市建设》。


图片6.jpg

李海潮,博士,清华大学水利系助理研究员(水木学者)。研究方向聚焦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气候变化与城市化情景下的韧性城市水系统构建、数字孪生流域与智慧水务管理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科研项目等项目7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Hydr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2篇,获得省部奖励2项,日本土木学会最佳论文奖1项。


图片7.jpg

李喆,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第三、四层次人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技术指导人。主要从事防汛抗旱减灾、水土流失监测、水利信息化等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峡后续政府间基金、水利科技推广计划等项目。先后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金沙江白鹤滩工程、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等研究工作。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3项技术获得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奖2项。出版专著3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


图片8.jpg

秦鹏程,博士,湖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高层次人才“青年气象英才”。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旱灾害监测评估技术研究与业务服务。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技项目10多项,在《Journal of Hydrology》《Applied Ener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他引近230次。研发武汉市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水务场景和综合减灾辅助支撑平台城市内涝场景,在全省20余个县市推广应用。


 图片9.jpg

欧阳硕,博士,正高级工程师,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资源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旱灾害防御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生产科研项目20余项,多项成果被水利部、长江委和治江企事业单位采纳。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参编标准4项、专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及三等奖、长江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科技奖8项,入选新时代水利高层次人才“水利青年拔尖人才”,荣获2017—2022年度“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长江委十大杰出青年等4项荣誉。


图片10.jpg

张睿,博士,长江设计集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获得者,入选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武汉英才计划、江岸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库及水工程(群)联合调度、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6项原创性成果入选水利部科技成果及重点技术推广名录。先后获得长江科学技术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长江委科学技术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荣誉奖励。

 

图片11.jpg

程清平,博士,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聚焦极端气候水文变化过程、影响及风险。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一二区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林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部。


图片12.jpg

周晗,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副研究员(香江学者),主要从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识别、空间特征挖掘与时空演变建模、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基础应用研究。主持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等水资源领域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参与编制湖北省地方标准10项。

责任编辑:李燕
Baidu
map